一、抓机制建设,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推进
1.注重顶层设计。学校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及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融入学生培养方案和素质发展纲要之中,制定了《中国矿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并通过学校年度计划和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等督促和落实。
2.完善机构机制。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教务部和团委,形成了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就业、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二、抓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
1.加强课程建设。学校积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各专业开设“创新创业实践”必修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供全校学生自主选课,近三年来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创造学》、《管理学》、《学科前沿讲座》等创新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212门次,课程学时数达到24707个,受教育学生74041人次(教研注:因必修课程中无创新创业类,该部分数据去年由教务科提供基础数据,由学工处进行判断使用)。学校积极建设和引进创新创业优秀在线开放课程,每学期选课人数达500人左右,建立了国内外高校开设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同时,学校还积极编写创新创业教材,早在1990年就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创造学》教材,2013年出版了《创业学概论》,2016年又出版了《听周世宁院士讲创新》。
2.创新教学方法。学校课堂讲授正逐步转变为导学式、互动式、研讨式等课内外、线上下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考核方式采取笔试、综合设计、论文、面试等。创业教育学院全部课程实行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课程考核要求与创新创业实务相衔接,结业考核要求完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其他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普遍采取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翻转课堂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三、抓实践训练,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效
1.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学校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并建立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园,为学生提供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平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的空间;2017年初,建成大学生“青创广场”,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苗圃”。修订《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依托各专业建立了23个实践创新基地。全面落实《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每学年提供200个以上的开放实验项目。
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实训孵化基地113个。2016年,学校投资2.6亿在文昌校区沿街建设了8700平方米的“学府创业新天地”。同时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免费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实训用房,每年提供10万元作为入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2000多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70%以上,累计提供14000多个就业岗位。
3.实施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学校出台《“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资助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6年,学校共批准立项800余个,资助经费600余万元。此外,每年还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项目100余项,参与人数达到2800余人次。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类社团,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连续17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开展了创业计划竞赛、成功创业报告会、杰出校友讲坛等教育活动,每年累计开展200余场,参与学生达到2万人次。
5.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在近3届“创青春”大赛中,获得创业计划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4项。在近3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截止2016年11月底,我校学生在各类课外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0余项。
四、抓工作保障,切实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深入
1.健全激励扶持制度。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和学籍管理改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获得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和2个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学分。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可申请创新创业休学,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所在专业学制加四年。建立了创新学分认证制度,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科研训练、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并取得相关成果可申请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特殊优秀生参加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定制创业精英培养方案,已累计招收3期90名学员。学校还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优博、优硕创新奖学金每年220万元,将学生的高水平创新成果纳入学校高水平成果奖励范围,给予与教师相同的奖励,并在每年素质测评中予以加分认定,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2.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学校制定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办法》,每年给予10万元的经费资助,支持培育对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力行计划”,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基层一线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学校现有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111人,近三年来有18人获得创业咨询师资格证书,有28人获得SIYB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此外,学校邀请成功校友、社会企业家等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现拥有兼职创业导师64人。
3.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学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每年从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划拨31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产品研发和创业项目实践。另外,每年还资助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00万元左右。同时,学校还积极帮助学生申请2-10万不等的徐州市专项扶持基金,国家大学科技园制定了《大学生创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融资问题等。2016年起,学校设立“大学生模拟创业园创业扶持基金”,无偿资助优秀的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实践。
五、抓特色项目,着力凝聚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1.成立创业教育学院,选拔培养创新创业精英人才。
一是课程设计立足“三个模块”。理论模块:开发创新创业理论课程9门,15个学分,纳入总学分。项目模块:学员组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研究。实践模块:进入实训基地实习或跟随校外创业导师完成不少于4周的岗位实训。
二是培养模式突出“三个结合”。传统教学与启发教育相结合,全部课程实行研讨式、案例式教学,训练学员创新思维。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方案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考核要求与创业实务衔接。校内学习与协同培养相结合,以校内外创业导师协同各级创业园区打造实战化培养模式。
三是人才标准实现“三个能力”。创新精神:选拔时,要求学员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培训中,注重形成创新思维和掌握创业实务。创业能力:结业时,要求学员具备物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打造全过程扶持体系,深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一是构建“三类型平台”。资助项目平台: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惠及4000余名学生。竞赛活动平台:提供参赛平台,每年有5000余人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实训基地平台:建立113个创新创业见习、实训基地,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二是提供“三层次扶持”。创业实训扶持: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用以学习体验创业经营管理活动。模拟创业扶持:设立“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园”,供论证充分的项目模拟创业。“孵化创业”扶持:协助优秀团队进驻“大学生创业园”,尽快孵化发展。
三是提供“三维度”保障。政府支持:徐州市每年提供10万元创业扶持金,为1000名大学生提供免费培训学校推动:作为人才培养战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参与: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保障创新创业团队发展。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已连续3年承办全省“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培训班,2017年该培训项目又被教育部纳入全国辅导员示范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