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理念,形成了“学用结合、学创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5年学校入选首批50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入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是全国双50强中的14所高校之一。同时,学校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2012年学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全国仅5所高校获评)。
结合建设具有能源资源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立了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和贯通“创意-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建设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与线上线下结合的开放共享双创教育资源,为我校培养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1.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全过程全覆盖”、“专业特色+双创”、“多元开放共享”为理念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毕业生能够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要求。
(1)将课程、项目、竞赛、孵化等结合起来,贯穿“创意-创新-创业”全过程,建设层次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接受不同层次的双创教育,实现对在校生的全覆盖。
(2)结合学校能源资源特色,与行业特色企业合作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使专业学习、企业需求与双创实践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双创知识体系融合,满足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3)充分引入多方力量,注重海内外交流、师资多元化、合作多元化、教育资源多元化、教学形式多元化,建设线上线下开放共享平台,促进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倡导师生共创,促进双创成果转化。
2.健全了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形成了一把手主抓、大创中心牵头、校院两级支撑、校内校外互动的运行模式,整合各类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1)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大创中心)和创业学院;构建了以双创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大创中心牵头,教务、学工、团委多部门协同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落实了创新创业学分认证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把学生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学校奖励范围,并作为评优、保研的重要依据。
(2)出台了院级双创实践教育基地(专业创新实验室)支持政策,与校级双创实践平台“智创空间”(主题创新)、“青创广场”(创客空间)、大学科技园路演大厅一同支撑全校学生校内的双创活动,承担了全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双创实践训练项目和竞赛等创新创业教育任务。
智创空间图 青创广场图 路演大厅
(3)与华润上华微电子、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与徐州市鼓楼区云咖啡、徐州市泉山区自然空间以及上海闵行区零号湾等校外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展了学生校外双创活动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
3.建立了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了双创理论、实践训练、专业拓展等课程,结合双创项目和竞赛、社会实践、校外实训等,形成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双创教学模式。
(1)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实践”列为必修课程,开设212门次,累计达24707个学时,受益学生达74041人次;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拓展、技术工具、学科前沿等选修课;出版了《听周世宁院士讲创新》、《创造学》、《创业学概论》等课程教材。
(2)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建设和引进了一批创新创业优秀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了学生线上的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先进手段,采用小班化、讨论式教学方式,提高双创教学的效果。
(3)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同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学生参与双创实践教育讲座、培训以及社会实践等列入专业培养学分体系;与上海校友会合作举办了暑期创新创业实践夏令营。
(4)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0项余项,资助经费近400万元,参与学生4000余人次;举办课外学术科技竞赛项目100余项,参与学生2800余人次;每年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成功创业报告会、杰出校友讲坛等200余场,参与学生2万人次;连续17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自2016年起,每年选派20余名学生赴海外开展“创新与创业-海外课堂”项目;累计开设3期创业精英开班,招收90名学员。
(5)每年学生在课外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0余项,学生在近3届“创青春”大赛中获得创业计划大赛金奖6项、银奖4项、铜奖3项;在近3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在近3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4.不断提升双创导师的业务水平,打造了一支多元化、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1)现有校内双创专兼职教师107人,校外兼职教师238人。近3年,18人获得创业咨询师资格证书,28人获得SIYB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学校聘任64名知名校友、企业家担任兼职导师。
(2)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办法》,每年资助10万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力行计划”,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5.在经费、硬件平台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1)在经费方面,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优博、优硕创新奖学金等,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每年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35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产品研发和创业项目实践。每年资助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00万元。2016年起,设立“大学生模拟创业园创业扶持基金”,无偿资助孵化优秀创业项目。2018年,设立了本科生“非同凡想”创新基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颠覆性、原创性和自主性思想,允许学生进行容错性创新实践。
(2)在硬件平台方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创业学院,建设了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园,建成了“智创空间”(1300平方米)和大学生“青创广场”(1000平方米);依托各专业建设了23个实践创新基地,8个学科竞赛基地,37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建立了实训孵化基地113个,建设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3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免费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实训用房,每年提供10万元的大学生入园创新创业基金。
6.信息化建设
建设了学校统一的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对双创项目和双创竞赛的信息化管理,以及全校双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系统;建设了线上双创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共享;初步建设了网上路演中心,目前具有管理、竞赛、展示等功能。
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 网上路演中心